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天津、北京一带的满族家庭祭灶“过小年”的日子,满族民间歌谣里就唱了:“二十三,糖瓜儿粘……”那么,旧时的满族人是怎么过小年的呢,八旗子弟们过小年的时候都要做些什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旧时每逢农历腊月廿三,八旗子弟满族家庭都要举行祭火神、祭灶王的仪式。满族文化专家介绍,祭火神源于满族的萨满信仰,而祭灶王主要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只是在祭祀时间和祭祀细节方面有着满族自身的特点。
一整套祭灶的传统仪式,据说包括“擦祭器”、“焚香”、“磕头”、“供糖瓜”、“放鞭炮”等情节,灶王爷像旁边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一幅,而“供糖瓜”是希望灶王爷多吃点“甜的”,以便到玉皇大帝那汇报时能够“多多美言”。
专家介绍,糖瓜和关东糖是满族人喜爱的食品,古往今来,从未改变。所谓关东糖和糖瓜,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清末满族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清宗室溥叔明在单弦《旧都新春》中写到:“说到那祭灶的贡品,敢情全都是一样,灶王爷是死心眼儿,专认关东糖。”
溥叔明的《旧都新春》是比较典型的介绍老北京旗人春节期间民俗风情的作品。可见,无论满族民间还是宫廷、王府,腊月廿三都要大量采购关东糖作为贡品,而汉族家庭多使用更加丰富的“南糖”。
关东糖最早流行于东北地区,后随着清代八旗子弟的迁徙,流传到华北等地,成为各民族都十分喜爱的糖类食品。现在,多数满族家庭已经不再祭火祭灶,但小年吃“关东糖”的习俗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满族火锅是什么?与普通的火锅有什么区别?对于满族火锅,我们还是抱有好奇心的。满族是最早流行于东北寒冷地区的一种美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在满族火锅中存在。涵盖了世界的美食。本期的火锅文化带你去了解满族火锅简介,满族火锅怎么吃。
还想要了解》》特色火锅有哪些
满族火锅满族火锅历史悠久,不仅是满族的传统食俗,还是最早流行于东北寒冷地区的一种美食。铜锅炭火,鸡汤沸腾,汤中杂以酸菜丝、粉丝,用来涮猪肉、羊肉、鸡肉、鱼肉,不时还有野鸡、狍子、鹿肉及飞龙肉。有的也用各种山磨菇调汤,如榛菇、元蘑、草蘑、海拉尔蘑等,其山珍海味龙其不凡。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即锅有沿。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西季皆宜。现流行的满族火锅,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肠、酸菜、粉条做好后,把锅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将其取下,坐上火锅,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锅下。另也有的人家备用宽沿大火锅,把火锅放在火盆上特制的支架上,每人一个酱碟,内放调料。就餐人盘膝而坐同食,别有一番风味。
起源历史
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期。
早在金代,满周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
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
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的吃起来味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的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因此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风味特点
满族火锅结合了中医,利用天然滋补药材秘方配料;并综合了煮、炖、焖、煨的烹调方法制备,具鲜、香、滑、软、嫩等特点。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滋补养颜的功效,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颇具有满族特色。
烹制方法
原料配料
主料:黑猪精肉、牛肉、羊肉、绿色蔬菜
蘸料:天然野山菌
调料选用
红枣、桂圆、枸杞子、山楂、人参、天麻、冬虫夏草、玉竹、麦冬、党参、当归。
器皿
最早出现的满族火锅应该是锡制的内筒,外皮是黄铜或紫铜,照面上有雕刻。满族火锅一般用铁或铜制成,下面较窄成底座形,中间开一洞,里边可容木炭;上半部比较宽呈圆锅池形,中间是烟囱与下面的火灶相通。
操作步骤
(1)采用传统的方法调制老汤。
(2)取红枣、桂圆、枸杞子、山楂、人参、天麻、冬虫夏草、玉竹、麦冬、党参、当归作为底料放入老汤内,用文火炖制6——7小时制成中药老汤。
(3)选用不含农药、化肥的绿色蔬菜,洗净;肉食为生长期12个月的黑猪精肉,在食用前用中药老汤浸泡12小时,然后再蒸制而成。
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汉族习俗。满族的春节习俗有些和汉族的也是一样的,比如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等,那么,满族的春节习俗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的,一起来看看满族的趣味春节习俗吧。
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河北承德,是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名的清王朝皇室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所在地,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长的岁月中,承德人努力保护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有哪些风俗。
在承德人的年俗文化中,进了腊月以后过的每一天似乎都和年有了关系。承德人大约都知道这首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灶友,三十晚间靠一宿,初一初二走一走”。那咱们就先说说这二十三“糖瓜粘”是怎么一回事。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承德民间有“过小年祭灶王”的习俗。灶是指灶神,灶神是人们虚幻出来的一个神灵,他的司职是监管民间百姓吃喝。传说这天灶神要和所有的家堂神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所以民间都要给灶神上供。
过去,承德多数人家的锅台后都供奉灶王的神位。小年晚上首先要供上一盘麦芽糖,又叫糖瓜,甜甜的,粘粘的,目的是把灶神的嘴粘住,免得他上天乱说;再有一碗草一碗料,是给灶神喂马的;还要把挂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的码子烧了换新的;在灶王爷画像的两侧,通常要贴上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做饭,谁家能避免抛米撒面之错呢?于是主人升上香就要跪下祷告了:“灶神老爷您要上天了,一年锅前灶后的对您若有得罪,千万要好话多说,坏话少言,向玉帝祷求保我一家平安……”祷告完毕,鞭炮齐鸣,就算把灶神送走了。
祭灶后,要把糖瓜分给孩子们吃。承德还曾流传一首辞灶歌:
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
今年不济已过去,明年千万平平安安。
腊月二十三,粘糕、糖瓜粘一粘。
盘费齐备,草料俱全,早去早回好过年。
除了祭灶神,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神的尊崇,还规定了一些禁忌: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将脏污秽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丰宁满族人把二十三过小年看作是过大年的一次演习,他们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祭灶神。丰宁满族人的灶神像一般供在外屋伙房门口相对的北墙上,且在祭灶这天还要同时祭天地爷,一般都是在东屋外墙垛这块贴一张天地爷像或摆个小佛龛,进行祭拜。
过去,孩子们都喜欢过小年,因为祭祀完了,这些供奉的东西就可以吃了。比如说肉,祭祀的时候,由萨满拉下来那么一点点切碎了,用筷子挑一挑,扬一扬,扔到锡斗里,象征性地给神了,大部分还是人吃了,所以祭祀一方面也有人们自己解馋的成分。
不过,丰宁满族人祭灶与汉族人不同的是,他们在腊月二十三把灶神送走,三十那天还要有一个相同的仪式再把灶神请回来。
小年是我国在农历春节前的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它的日期,大江南北不尽相同,但关于它的过法,大多数地区倒是都有祭灶神的习俗,不仅民间,连宫廷里也不例外。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朝皇宫里怎么过小年。
据说,原本小年的时间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因为是个汉族传统节日,所以清朝是不过的。不过,清朝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皇帝拜了以后,各王族、贝勒自然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区别。
而旧时紫禁城中小年也祭灶,“灶间”就在坤宁宫。坤宁宫内灶间东壁上设有灶君牌位:“东厨司命神牌”。从雍正时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御茶房、御膳房设供献三十二品、黄羊一只。祭祀时,宫殿监奏请皇帝皇后诣佛前、神前和灶君前拈香行礼。跟宫中其他仪典一样,异常严肃。
《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一处记载,未辨真伪,却十分好玩。乾隆时,祭灶日当天会在坤宁宫正炕上设鼓板,皇帝驾临后,坐到炕上,自行敲击鼓板,“唱访贤一曲”,皇后也会相和。这个“自弹自唱”的节目,如果曾经存在的话,也没能延续太久,此后便不再见诸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