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龙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清明习俗,也有各自的提倡和禁忌的事情的,各自的看法是不同的。想知道台湾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文化看看吧。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扫墓出发前的准备

一、先看黄历(农民历)确认出门与扫墓的良辰吉时与出行方向:

因为在台湾的社会文化当中,对“鬼神”是相当重视的,尤其是前往墓地或是灵骨塔更是有很多的禁忌,能够一开始就往好的方向前往并在好的时间扫墓除了是对祖先的尊敬外,更重要的是祈求子子孙孙的顺利与平安!

二、准备祭祀用的牲礼与纸钱:

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的祭祀所准备的用品大部分是相同的,土葬墓与灵骨塔所需要准备的用品也差不多,当然除了佛教寺院附设的灵骨塔可能会有祭祀品的荤素差异外,大部分都是用三牲或五牲所祭祀的,台湾客家人的三牲是猪肉、鸡肉与鱿鱼或鱼,而五牲就加上鸭肉与豆腐干。

除了三牲或五牲外,还要准备发糕(代表子孙发财)、苹果(平安)与香蕉(黄色代表大吉大利),但是不可以选择番石榴,因为番石榴又叫番石榴,有“番”字,因为死人都番过来了不就是尸变了吗!也因为谐音的关系,所以西红柿也不可以在祭祀的水果之中,因为我们不想与电视剧一样“与殭尸有个约会”呀!祭祀用的纸钱也有分成金纸与银纸,金纸是给神的,也就是给土地公的,而银纸是给祖先与阴间的好朋友的。

备注:用番石榴不好还有一个原因,在台湾称会跳票或是没有信用的支票叫番石榴票,所以不用番石榴祭祀就是希望我们所祈求的福气不要跳票。

三、先在家祭祖:

传统中国道教说人有三魂,一魂在神主牌(祖先牌位)内,一魂在墓地,一魂则在天堂或地狱。所以扫墓前要先在家中先祭祖再出发前往墓地,这样是让家中牌位内的魂打电话给在墓地的另一魂,告之后代子孙要去扫墓与看他(我想时代进步,阴间应该也会进步,所以应该可以用电话联络吧)。

猜你可能也喜欢:

海南清明节习俗细数

杭州清明节习俗知多少

金华冬至习俗与食俗介绍

精妙绝伦的苏绣文化

不要以为台湾的传统节日都跟大陆一样,台湾还是有很多自己的传统节日的,原住民的节日还是很多的,就让我们来看看台湾的传统节日到底多有意思,也许会发现一些有趣之处,让我们更加了解海峡对岸同胞们的台湾文化。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您也许还喜欢:

贵州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黑龙江结婚习俗是怎样的?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独树一帜的黑龙江方言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台湾清明节风俗习惯与闽南地区有所相同,但吃的食物和做法却大大不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台湾清明节吃什么。

远在中国春秋战国开始,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盘祭祀春神的礼俗,五辛盘内容为大葱、小蒜、韭菜、香菜、芸苔,再祭祀春神后食用这五辛,以求开五脏、去伏气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单吃难以入口,于是后来逐渐发展以面饼包裹五辛成为春饼来食用,春饼也就成了润饼和春卷的前身。自东晋开始中原数度战乱使中原人士大举南迁闽避难,以致今日台闽一带吃润饼还保有古代春饼之俗,桌面无论菜色多少,内容一定必须具备五辛在内,仅芸苔以虎苔代替。吃润饼在闽台一带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会礼节,大多为家族成员食用,一般不会用来招待外人。但近来也出现润饼专卖店、卖润饼专车,尤以夜市、菜市场等地最常见。

相传薄饼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复一的夫人首创。蔡复一是一个独眼跛脚的残疾人,有人取笑他只有一只眼,他说:“一眼观天下。”有人说他是瘸子,他应到:“一脚登龙门。”蔡复一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却屡遭奸臣陷害。他们在皇帝面前推荐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廷里历年来的文书,且要蔡复一在四十九天内完成九大箱的文书,否则,当以违抗圣旨论处。为了完成任务,蔡复一废寝忘食,昼夜双手齐书,难得有歇息吃饭的时间。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再把各种菜切细,炒成烩菜,然后用面皮把烩菜卷成圆筒状。每天用餐时,蔡夫人双手捧着“薄饼”喂丈夫吃,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搁吃饭。在夫人的照料和协助下,蔡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从此,蔡夫人做“薄饼”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因“薄饼”是蔡夫人所创,所以民间又有“美人薄饼”或“夫人薄饼”的说法。

台湾地区一带的家庭于尾牙、春节以及寒食、清明时,会以润饼皮来祭祖,之后家族成员围聚一桌,食用者挑选自己喜爱菜色加上花生粉与砂糖粉以润饼皮包裹后食用,是台湾一带家族聚会的重要饮食。

“润饼”饼皮有两种,一种是以面粉加水揉韧,成直径约15至20厘米的圆形薄饼坯,放入烤炉做成;另一种是将面粉加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温面团,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纸的饼皮,名曰“拭饼”。馅料通常用胡萝卜、冬笋、高丽菜、香肠、面条、青豌豆、豆干、包菜、猪肉、墨鱼、煎鸡蛋丝,蚝或蚝煎、虾仁等,分盘上席,或炒成大杂烩。辅料方面,有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葱、蒜、芫荽等。食时以薄饼皮包裹馅料和辅料,卷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

扫墓完要在先人的墓前剥红蛋与亲友分食,并将蛋壳撒在墓上,表示脱壳新生破蛋而出外,并有世代相传的意思。而橘与吉的音相近,所以吃橘子代表把吉利吃下去,而橘皮也是撒在墓上,意义与洒蛋壳相同。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不管是大陆还是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都有很多相同的过年习俗。当然也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习俗。台湾地方虽然小,但是台湾是综合了很多外来和地方的文化的。所以台湾的春节是非常有特色的。快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我们在小时候,经常会听到很多的风俗习惯,有些时候大人们会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在节日的时候不能够做什么,否则的话会被人打的。你知道关于清明的禁忌有哪些吗?下面一起去老黄历那里看看吧!

清明忌讳不戴柳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等等。关于清明戴柳(或言带柳)、插柳的习俗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寒食、禁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