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天气回暖却冷热交替、雨水增多而湿气渐起的清明节气,通过艾灸来散寒祛湿是一种不错的调理方式。那么就让老黄历教你,清明艾灸该怎么做,几种常见的灸法供你参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艾灸之前需要获得专业中医师的认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清明时节艾灸,有助于散寒祛湿、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通常情况下,清明艾灸常用的经脉是任督二脉,常选取督脉上的大椎穴、命门穴,通一身之阳气;任脉上常选用神阙穴、关元穴,补人体元气。选用下肢足三里,补养脾胃之气。
“头面合谷收”常灸合谷穴,可祛风散寒,治疗头面部疾病,配合灸膈腧、血海穴,则可预防感冒、皮肤病。操作温和灸时,点燃艾条,正对着穴位,距离10公分左右。注意别烫伤。每个穴位灸5到10分钟,宜白天艾灸为好。
隔姜灸
如果我们的身体很明显怕冷,则表明身体寒气重,这时驱寒力度最好的艾灸方式就是隔姜灸。隔姜灸,顾名思义,先铺一块新鲜的生姜在穴位上,然后拿艾条直接对着姜片灸。此时,起散寒作用的不仅仅是艾叶的药效了,还有生姜温阳的功效。艾、姜相加,无疑于如虎添翼。
传统的隔姜灸是往姜片上放艾柱的。而用艾条直接灸,更便于普通百姓操作,疗效也不错。姜片的厚薄依据穴位来定,约0.2—0.5厘米之间,中间用牙签穿刺几个小孔。每个穴位隔姜灸的时间5至10分钟则可。
隔盐灸
如果我们不慎感受风寒湿邪,导致严重的腹泻,这时,较好的选择就是隔盐灸了。隔盐灸,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在肚脐窝(神阙穴),然后上置艾炷施灸。施灸前,要预先在盐上放一薄姜片,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肚脐。一般灸3—9壮。本灸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效,用于急病发作。
督脉灸
现代社会中,脊椎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认为,针对脊椎病最适合的艾灸方法莫过于督脉灸。所谓督脉灸,就是在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敷以打碎的生姜泥,接着再铺上艾绒,状如一条乌梢蛇伏于脊背。分别点燃蛇头、身、尾三点,一次燃尽后成为“一壮”,连续灸3壮。
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此法可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又将这种温热,通过经络系统传递到全身,恢复人体的自愈力。督脉灸适用于人体缺乏阳气导致的各类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同样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例如男性腰痛膝软、神疲乏力、尿频尿急等;女性手脚冰凉、痛经、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督脉灸法操作复杂,可到中医院找专科医生来完成。
温馨提示
清明之际艾灸应讲求阴阳平和,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艾灸时间应控制好。一般白天艾灸不超半小时为宜。施灸过程中不慎烫伤皮肤,需防止感染,轻者可涂碘伏消毒后,予烫伤膏涂抹,严重者则需到医院就诊。
艾灸保健尤为重要,另外饮食搭配同样重要。艾灸期间,饮食应清淡,忌大鱼大肉、肥腻之品,起居宜早睡早起。节气注意艾灸、饮食与起居的配合,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大有益处的。
各种艾灸操作应避开禁忌部位与禁忌症患者,并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或在获得专业中医师认可后,在医师指导下正确操作,如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出现不适,请尽速就医。
艾灸是我国传统中医学里的一种重要的调理乃至治疗的手段,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不同时令节气都可以通过正确科学的艾灸来调理身体,缓解一些慢性疾病或痼疾。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明艾灸的好处,为什么清明节前后要做艾灸。
清明节前后寒暖频繁交替出现,多变的天气使人容易出现呼吸道系统疾病,如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此时进行清明灸,既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清明艾灸以升阳健脾为主,《黄帝内经》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身体阳气足了,外邪不会侵扰,内病也不会生。”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植物,能够通经络,祛寒湿,能补人体阳气。而春季清明时节又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之时,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好。
清明“节气灸”常用的经脉是任督二脉,常选取督脉上的大椎穴、命门穴,通一身之阳气;任脉上常选用神阙穴、关元穴,补人体元气。选用下肢足三里,补养脾胃之气。
同时,“头面合谷收”,清明常灸合谷穴,可祛风散寒,治疗头面部疾病,配合灸膈腧、血海穴,则可预防感冒、皮肤病。操作温和灸时,点燃艾条,正对着穴位,距离10公分左右。注意别烫伤。每个穴位灸5到10分钟,宜白天艾灸为好。
清明时节到来之际,正逢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在各地民间普遍有扫墓祭祖的传统。祭拜先人,是为了慎终追远,寄托哀思,但哀思过重则也容易伤身,使得人体阳气耗散,气血衰弱,加之人们清明多往墓地等阴气较重的所在,这往往使得人体内阴气亦加重,需要注意祛除邪气,补充阳气。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明艾灸哪些穴位,有助于祛除邪气生发阳气。
艾灸“鬼哭”,生发阳气
《黄帝内经》中说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也正说明邪气一旦在体内聚集,我们的阳气必然受到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的支持,阳气越足,气血就会充盈,人自然就强壮。
另外,清明时节大地逐渐清气上升,同时也是人体阳气升发的时段,此时体内肝气渐渐达到最旺,而肝气过旺必会伤脾,脾又是后天之本,气血的运化都要靠脾来实现,所以清明节要以“生发阳气,调达肝胆,强健脾胃”为养生要点。
因此在清明时节,人们要做的就是疏散体内的邪气,生发阳气。艾火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的功效,灸火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渗透出来,体内阳气通达。
而在清明节气灸里面就有专门祛除邪气的要穴——“鬼哭穴”,《针灸大成》中认为,灸的时候鬼邪会哭着散去,邪气消失,阳气即可恢复。所谓“鬼哭穴”,其实就是双手大拇指处的少商穴,清明节难免心生哀伤,耗散阳气,这个时候灸少商穴再合适不过了。
艾灸少商穴在帮助人体恢复阳气的同时,也有助于调气血,让人体得以精神焕发。
日月穴
日,即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日月穴为胆经募穴,有收募补充胆经气血的作用,因此常灸此穴可以生发阳气,补充人体的气血,同时也能舒肝利胆,化除体内的湿气,达到中和阴阳的作用。
至阳穴
该穴名为至阳,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清明时节艾灸此穴,可帮助舒缓因哀思过度在体内滞留的忧伤之气。
天地万物“洁齐而清明”的清明节气到来,自然界阳气上升,而人体内肝气亦十分旺盛,是需要好好补充阳气、养肝护肝的时节。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明艾灸哪些穴位养肝补阳效果好。
肝俞穴
标准点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原理:疏肝利胆,降火,止痉,退热,益肝明目,通络利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等功效。散发肝脏之热。
俞穴操作: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神阙穴
标准点位:在脐中部,脐中央。
取穴原理: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俞穴操作:将艾条放置于穴位上方2—3cm,待到穴位处有透热感时,可用艾条在穴位上方做回旋环转,保持透热度,一次艾灸时间可持续10—15分钟。
脾俞穴
标准点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原理: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
俞穴操作:温和施灸脾俞穴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
中脘穴
标准点位: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原理: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俞穴操作:温和灸每次5—25分钟。
胆俞穴
标准点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原理: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外散胆腑之热。
俞穴操作: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三阴交穴
标准点位: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
取穴原理: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
俞穴操作:艾灸条每次一支,艾灸痛点有温热舒服的感觉,灸至皮肤出现红晕即可。
清明时节气温回暖而雨水增多,天气冷暖交替,变化较大,人体内易积累寒邪湿气,此时可通过正确进行节气灸的方式,求得散寒祛湿之效。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清明艾灸的功效与作用。
艾灸,是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历史源长,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艾灸疗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形式。艾条灸常用的手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而在一年中的特定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激发经气,提高身体抵抗力的灸法,则称为“节气灸”,这种灸法体现了我国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清明节气非常适合艾灸,适用于所有女性朋友、男性、老年、儿童等人群,它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
传统中医认为,清明时节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在这个时候艾灸,正是补充阳气、调理脾胃、抵御病邪入侵的最好时机。
这是因为艾叶本身为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故清明艾灸可散寒祛湿、通经活络、行气活血,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而春季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逐渐升起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的作用更强。
中医专家建议,人们可由专业医师亲自操作、或严格按照专业医师指导来操作,进行清明艾灸,此间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大椎、至阳、命门、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关元、神阙、中脘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