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中的阿昌族是“刀的民族”。阿昌族生活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坎。阿昌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精湛铸刀技艺,更有善于制作银器的能工巧匠。本期的阿昌族文化就要带大家一起去了解的就是阿昌族的工艺品传统。
阿昌族铸造的刀具,工艺独特,式样美观,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阿昌族工匠们铸造的长刀,铁色锃亮,寒光闪闪,刚柔兼务,可柔韧弯曲藏于腰间,如银带环腰,使用时则笔直挺立,可削铁击石。阿昌族擅长铸刀,也十分爱刀,对于铸造的每一把刀都要进行精心的装饰,使刀刃、刀柄、刀鞘溶合为一体,成为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刀柄、刀鞘上,常镌刻着:“龙飞凤舞”、“猛虎长啸”、“飞燕迎春”、“东山日出”等图案,有的粗旷,有的细腻,观之赏心悦目,握之不忍释手。
阿昌族号称“能工巧匠”,善于制作银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有的全家是银匠,有的三代同炉打制银佩饰。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制作的银佩饰加工程序复杂,最基本的有两种。
板件工序。把银子化成银条,然后碾压成片,再按需要分割成块,逐块焊接成各种式样。然后用软金属把它们垫衬起来雕刻花纹。最后取出垫衬,把各种部件焊拢,才算完成。
拉丝工序。把化出的银子碾压成圆条,在不同的丝母上拉出各种规格的银丝。除做扭丝手镯要在银丝上刻罗纹外,其余都是搓丝。如做银链子,则把拉好的银丝剪制成各种规格的小圆圈,再把小圆圈接到需要长度时焊口,然后用钳子把小圆圈扭成扁形,并用酸木瓜水清洗。至此,一串亮似明星的银链子才算做成了。最难做的是银耳环。因为配件细小,拉丝要拉四十多次。拉好以后还要碾压、钳扭。为了使耳环富丽堂皇,还要在耳环底部拼焊二龙抢宝和灯笼须。
银佩饰的焊接方法也很别致。临焊时点燃煤油灯,把各部件放在一块木板上,滴上焊药,拼成要焊的花样,然后嘴含细金属管,把煤油灯的火苗吹射到银部件上。吹火时要目标明确,力气均匀。土法化银技术性很强,温度要保持在960℃-1000℃之间,而且火力要均匀,所以炭要加得多,风箱要拉得平稳。
户撒乡阿昌族农民加工的各种银佩饰,制作精细,式样美观,历来深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温州文化中有一样传统的工艺品—刻纸文化,刻纸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工艺品吗,小编一直觉得刻纸很厉害。看了这篇介绍,更是感兴趣了。你是不是也会跟小编一样感兴趣呢?快来看看小编找的资料吧!
中国剪纸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发展:一是西汉时期,由于发明了造纸术,为剪纸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最佳材料,使原先局限于金属、玉石薄片上的镂空装饰工艺转移到了纸张上;第二次大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因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些文人画家的介入,将剪纸艺术从单纯的实用性和民俗形态中逐步向观赏美术形态发展。
温州剪纸的历史十分悠久,特色鲜明,尤以乐清细纹刻纸最为突出,据元《大德乐清县志》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乐清已有700余年的剪纸历史。乐清的细纹刻纸源于民间的“龙船灯”。
每逢新春佳节,村村皆有驱邪纳福的娱乐活动,还要对龙船灯进行评比,因龙船灯以剪纸饰制,这就推动了细纹刻纸的提高和发展。已故着名老艺人陈朝芬在一方寸的纸面上刻出52条纸线,近百种花样,被誉为剪纸中的“微雕”。
这几年,细纹刻纸的艺术又有了新的提高,林邦栋以其细腻精巧的特点,荣获中国十大金剪;陈余华、周是一、余忠惠等人的作品,在全国也屡屡获奖并被收藏。乐清细纹刻纸逐步形成了中国剪纸的一绝。前不久,乐清市文化局正式将有关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中国剪纸(细纹刻纸)之乡”。
平阳、苍南一带的点色剪纸,也很具特色,在继承传统的点色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林湘等人的作品大量远销到海内外。还有温州张宏欣的立体剪纸,陈时建的撕纸等,都给人一种新鲜逼真的感觉。此外,古塞、吴秋萍、黄文卿、郑岩等人的作品,这次虽然没有参展,但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影响。
传统的手工艺是我国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简单的制作,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集合了艺术,生活和智慧来里边。南京文化里传统手工艺品就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远近闻名的云锦还是雨花石,都是中国最杰出的工艺之一。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它是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
金陵折扇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有竹制折扇、绢宫扇、骨扇等,制作精细,轻巧美观,既是驱夏实用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尤以“金陵艺术大扇”,备受欢迎。金陵折扇早在明代时就闻名遐迩。普通的以竹为扇骨,高档的以檀香、桃丝、乌木为扇骨。制骨有水磨和模雕两种。水磨之骨,滑润如玉,光可照人,裱扇之纸谓之苏面,行销极广。
南京钟,又叫“本钟”、“苏钟”、“插屏钟”,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据西洋钟改制的一种南京地产钟表。后来制造工艺又流传到苏州、上海等地,这些地方造出的钟表在当时也被通称为“南京钟”。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是南京着名的特产。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史书可考,明代已流传民间。其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
南京彩灯,又名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
金陵金箔南京金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朝,贴金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其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
南京木雕是江苏南京的名特产。南京的木雕分仿古木雕和黄杨木雕。仿古木雕色泽古朴沉稳,以仿唐马见长,罗汉神像也形神兼备,别具一格。黄杨木雕以动物、人物为主要题材。
仿古牙雕是江苏省南京市着名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被誉为三宝之一,也是中国四大着名牙雕之一。
优质的丝线才能织出优质的布料,而好的布料才能作出好的衣裳。具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丝制工艺品,它不仅是我国丝绸文化的一颗明珠,更代表了南京文化。那么云锦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它是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云锦用料考究,织造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且随本期的阿昌族文化来了解下阿昌族户撒刀的锻制技艺。
户撒盛产刀具,而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傈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
制作工艺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