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道德经》和《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并都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被道家奉为不变的经典。那么,《道德经》和《易经》这两部道家经典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你可能喜欢》》道家养生功法介绍
儒家说易是五经之首,其实易更可被视为百家之鼻祖,其历史之悠久,在三皇五帝就已存在,到了周朝才发展为后世所称之周易,诸子百家自然都与之密切相关。《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可知易经是根据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准则而来,自然能包含天地之道。而道家核心经典《道德经》成于春秋,其主张守弱,上善若水。与周易反对过刚、主张外柔内刚的思想,可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渊源。
有道家文化研究者指出,《道德经》和《易经》分属两种同样非常重要但相反相成的务实系统。《道德经》传承的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方略,或者说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原则。
而《易经》传承的则是工具,可被视为古代中国发明的二进位模拟计算器,明确地说,就是指它传承的是古中国的模拟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用来预报国家自身的祸福和对外战争的胜败,以便有所应变。
而《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同一性,则在于二者都包含朴素而深邃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这样说,二者统一于“道法自然”之下,表现着“相反相成”的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和《易经》,都属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也即是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路来讨论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并且将生命与大自然两者,都视为阴阳随机选择的信息活动模式。
孔儒与老庄,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思想学派。而《道德经》和《论语》作为道家和儒家各自的经典著作,更对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道德经》与《论语》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一起来看道家经典的解析,反思一下哪一种更适合你。
你可能喜欢》》道教神仙体系是什么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道
老子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无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
《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
3、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事事效仿别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达到无为。老子是通过否定达到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自然故应无为,人应效法道的。让万事万物自己发展变化,无为就成为了无不为。
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西方哲学家讨论的问题,现代人容易将道德和伦理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间虽然有必要的关联,却存在着差异。道德与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与伦理间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
礼与仁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礼可以视为伦理尤其是伦理实体的概念,仁则可以视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体的概念。礼与仁,可以说是伦理与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
一般认为,儒家学说尤其是道德哲学是以“仁”为核心的。理由有二:其一,礼是孔子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造;其二,在儒家论述中,尤其《论语》中,仁出现频率比礼多,地位也更重要。但是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礼与仁之间,孔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建构一个“礼”的社会,还是“仁”的个体?二者之间有没有一个谁更优位的问题?《论语》中的一段话对“礼”与“仁”的关系进行了重要诠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以“仁”说“礼”,以“礼”立“仁”。可见“仁”的根本目标是“礼”,孔子以“复礼”为自己的使命。“复礼”必须“克己”,“克己”就是超越自己的个别性,达到孔子所谓“大人”的“普遍性”。“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仁”的建构过程。
从道德哲学角度看,“克己复礼”是一个道德与伦理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礼”确实具有目的意义。只是,孔子为了实现“复礼”这一目标,着力解决如何建构“仁”的道德主体这一问题。他对“仁”之于“礼”的意义强调到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会以为“仁”比“礼”更重要。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伦理与道德在孔子体系中的地位,那就是:礼仁同一,伦理与道德合一,伦理优先。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更为具体的阐发和辩证展开。孟子的一段话能够代表儒家关于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人之有道”与“教以人伦”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者关注的是如何防止人“类于禽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教以人伦”,通过伦理教化,实现人格完善,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
天与理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不同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具有优先地位。用现代道德哲学的话语诠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总是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建构道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不是诉诸西方式自由意志之类的抽象。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
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西方最担忧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中国自孔子始最担忧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伦理”与“精神”圆融而成的“伦理精神”,不仅一般地意味着二者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指谓“精神”是“伦理”的条件。二者的同一,是伦理存在与伦理方式、伦理能力的同一。
提到有哪一本书篇幅简短却含义深刻,可称得上是言简意赅的,可能大家能够举出很多例子,但小编首先想到符合这一特点的,还要数春秋末期成书的道家经典《老子》,那么《老子》和《道德经》是一本书吗?一起来了解吧。
你可能喜欢》》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问:《老子》和《道德经》是一本书吗?
答:《老子》和《道德经》是同一本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
《老子》也即《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着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同时《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与易经的来源已久,在中国风水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的,那么你知道《道德经》与《易经》有一定的联系吗?你知道《道德经》与《易经》的关联吗?本期的易经入门带你去了解看看易经和道德经的关系由来。
还想要了解》》易经和周易的区别
《道德经》来自《易经》吗?
1、《道德经》的痕迹久远
现在通行的《易经》是由孔子整理和传承的,在儒家五经之中,它非常重要,排在第一位。《易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但在之前的集成,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但完全可能早于《道德经》。于是,相当多的观点认为,《易经》为古中国文化传承之首,因此,也是古中国文化之首了。
愚者以为,这样做可能只会主观夸大《易经》的作用,不是太合适。主要理由很简单,我们用黑体字标识如下: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的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对《易经》只字未提,正如《易经》对《道德经》只字未提一样。实事求是地说,《道德经》的基本内容与《易经》关系甚少,这正是品评二者的重要标志。
《道德经》主要讲的是:
宫庭档案中保存的、极其重要的、供治国者使用的古中国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原则、格言、或警句、等等。
《道德经》的上述内容,代表着老子和老子之前的许多古中国先哲的实践和积累。那么,是哪些古中国的先哲呢?具体的人名,老子没有提,我们今天已很难知道了。
但这些先哲的言和行,从时间上说,应当并不迟于东周的《易经》,一样是非常之久远的。何以见得呢?
在《道德经》中,老子引用说:“古之……”、“圣人云……”、“圣人……”、“圣……”、“建言之有”、“用兵有言”、“曰……”、“谓……”等等。
这些引用,在《道德经》中,已达到数十处之多,足以证明其在东周之前,足以证明其痕迹非常非常之久远。
2、《道德经》和《易经》的区别
恰如其分地说,《道德经》和《易经》的本质有如下的不同:
《道德经》讲的是原则,《易经》讲的是工具。
众所周知,原则和工具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地说,原则比工具重要,也就是说,《道德经》重要于《易经》。
那么,能不能判定,这正是《道德经》和《易经》二者,互相不提的主要原因呢?
答曰:我们认为,正是!
3、《易经》和《道德经》的关系
《易经》和《道德经》有质的区别,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但是,《易经》和《道德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答曰:我们认为,《易经》和《道德经》分属两种同样非常重要的、但相反相成的务实系统。
《道德经》传承的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方略,或者说,是古中国公社式国家的治国原则。
《易经》传承的是工具。明确地说,就是指它传承的是古中国的模拟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用来预报国家自身的祸福和对外战争的胜败,以便有所应变。
4、《易经》和《道德经》的同一
《易经》和《道德经》,二者是不同的,但二者有没有同一性呢?
答曰:我们认为,二者也有同一性。
那就是,二者都有朴素而深邃的辩证法。可以这样说,二者统一于“道法自然”之下,表现着“相反相成”的真理。
《易经》作为古中国发明的二进位模拟计算器,虽然,它在2500年后的今天需要改进,但是作为模拟数学,它有异于《道德经》的高深,以往的研究者从此角度的审视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