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选一些黄道吉日的时候,常常会去翻阅老黄历,老黄历上面的宜忌一栏总是会有风水术语“纳采”一词。可能不是很多人会去注意。但是每个风水术语的含义都不同。你知道农历中的纳采是什么意思吗?一起到农历小知识看看吧!
黄道吉日:纳采是什么意思
引证解释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贾公彦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元始﹞三年春,诏有司为皇帝纳采安汉公葬女。”
黄历纳采之后事宜
“纳采”之后是“问名”,就是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以及“八字”,通过占卜、算命来看看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问名”也称为“过小帖”或“合八字”。
“问名”后是“纳吉”,男方父母将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女方,这就是“过大贴”、“换鸾书”,也称为“通书”,实际上有点儿订婚的意思。
接下来的“纳徵”对女家来说最实惠,大概意思就是给彩礼,彩礼的时代特色鲜明,古时候是给绢帛之类,后来是金银财宝。
盲年指的是一整年都没有立春的日子,而且被俗称为”寡妇年”。2005年是就无立春,所以在结婚方面就变得不吉利,所以在前一年双春时都急着办喜事。那么在农历小知识中,盲年的具体介绍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
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
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不会出现“双春”和“盲年”现象。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
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但置闰月,未必就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
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
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
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
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
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闳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不变。
在各种“置正”中,以十月、十一月、甚至十二月为岁首的都不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双春”或“盲年”,才会这样。由此可见,“盲年”无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什么历法都有的,它是人为安排的结果,与天无关,与运无涉。
但民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盲年忌婚”的习俗,此俗何来?
此俗何时起源已不可考,至于忌讳的原因,则与农业和生育有关:
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重要的节日,皇帝和地方官都举行“劝耕”仪式,民间至今还遗留“舞春牛”之俗。这一天的天气如何,关系到一年吉昌。河南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说“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不少地方还有立春的种种忌讳,可见重视程度。试想,一年中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没有了,那不是让人忐忑不安吗?
更直接的是古人将“立春”与生育联系起来。春天是生殖的季节,春不立,则生殖不旺。但这种忌讳更可能起源于岭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曰‘鹅春’,曰‘鸡春’,‘鸭春’。”岭南的“蛋”叫“春”。
古代北方人叫“鸡子”,岭南人叫“鸡春”。“卵”、“春”与“子”在这里是同义的,而“卵”向来是生殖繁衍的象征。“无春”,等于“无子”、“无后”,这是婚姻最大的忌讳。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往往决定宗族的生存,因此,人口增殖有最高的价值。
传统婚礼上充满了生殖的象征,如花生(喻男女间生)、红枣(早子)、莲子(连子)、姜(喻孖生)、芋头(多子),榄子(揽子)、饺子(姣子)等等,都表现了对人丁兴旺的祈求。结婚最忌无子,“盲年”无“春”,自然就被视为不吉利了,反过来“双春年里结婚大吉大利”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实在是一种附会。
“盲年”不吉,双春就吉利么?山东、河北有“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湖北、河南,还有岭南都有“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双春”既利生殖,为何独不利种豆、养牛?这里的道理也是讲不通的。
至于“盲年”,老百姓也有办法对付:粤北翁源旧俗,“盲年”女子出嫁,带一袋熟鸡蛋,下轿时向人群一撒,大家欢呼:“新娘生春喽!”于是,诸事大吉,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由此看来,“盲年”不过是人们协调历法的一个平常结果,并非天定,也非不可避免,还有办法对付,“盲年忌婚”习俗的内核是人们对生育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只关乎“口彩”,没有什么道理。科学昌明如今日,还诸多忌讳,真是大可不必!
候在24节气之后。从立春开始,5天为一候。所以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会在6天或者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阳历单位。可能专业上的解释很多人都不懂,那接下来就一起到农历小知识了解看看吧!
候是在24节气之后,我国人民又节气细化为候,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为6天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
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便去掉1候就成了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3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古代历法家刘焯提出了定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黄道上每隔黄经5度就是1候,而不一定是5天了;我国现行农历使用定气和定候;
以上各种候虽然不一定都是5天,但“候”作为时间单位就是5天。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规范候”,就象现在的“旬”一样,一气为三候,前两候为5天,后1候到下个节气日前1日。
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我国农历中阳历成分,是我国农历中的特殊的太阳历系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思想和我们精神财富。
在我国的各个地区有着自己许多不同的节日和习俗,而这些习俗也有着许多的文化,那么尾牙是什么意思呢?2020年尾牙是农历什么时候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升职看表现 尾牙个人对公司祝福语大全
尾牙是什么意思
尾牙,福建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
入宅也就是住入新宅。在汉族,住新宅需要找一个农历的黄道吉日,入宅这一天要摆桌请客,而且是喜双日忌单日。同时佛教的人入宅还有一系列安香,安灵等活动。那么农历中的入宅具体的解释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农历小知识看看吧!
入宅:即迁入新宅、所谓“新居落成典礼”也
引证解释
所谓搬入新居。今江南一带称“进屋”。明陶宗仪《辍耕录·暖屋》:“今之入宅与迁居,邻里醵金治具,过主人饮,谓之曰暖屋或曰暖房。”
《象吉通书》云:凡论入宅归火,世俗但以日下神杀为避;殊不知新立宅宇,未入香火,则是未有主宰;即入香火,人眷则有司命之神不可不谨慎择日归火。然而现今,很多现代家庭很少供奉祖先灵位或神位,安香就少了此环节。
黄历入宅仪式
搬家的日子通常是指举行“入宅仪式”的日子,最好在“入宅仪式”前把所有家电、家具就定位、床、书、衣服、等杂物(锅、碗……)整理好,封门(把门关好),等“入宅仪式”的吉日开门、上香祭祖、开火(点火)或放鞭炮……等,在当天入住。
入宅之时,应先用盐调和清水清洗净化宅子,最忌讳用真朱砂、柚叶、石榴花枝水,净宅一遍这是因为朱砂可以产生水银毒害居住者。家私搬入,再用香烛金银拜天公、土地公,进新宅时全家人不得空手进入宅内,在家中燃放鞭炮一小串即可。
“入宅仪式”是吉日开门、上香祭祖、开火(点火)或放鞭炮……等。择个好日子搬家入宅,在风水上有许多禁忌。其中择个黄道吉日,便是很有讲究。进入新宅是否开个吉利兆头,或将过去的霉运甩掉,住进后又是否能平安等等,这些是人们普遍的要求和良好的愿望,有的希望能在平安的基础上,令宅运兴隆,功名事业如愿能出人头地,子孙健康聪明有出息。
择个黄道吉日,可以利用天体星气气场对入宅主人进行补益。大多数的国人均相信迁移(搬家)会给当事人(或屋主与家人)带来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吉凶祸福的感应,所以,多数人迁移(搬屋)时总会选个黄道吉日、择定吉时、方位并遵循相关的传统习俗及喜忌,希望能有吉祥兆应,也才觉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