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刘熙一

我国的历史要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说起,而在此之前我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期我国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及相关介绍吧。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

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顺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所以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相关介绍

齐家坪遗址在1924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向西至张掖、青海湖一带东西近千公里范围内,地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省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该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査,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马家窑类型是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该类型以发达的制陶业而著称。马家窑文化是仰留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一带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据考古发现,古老的齐家文化就位于兰州。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精通陶器制造,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这也为后来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和小编来兰州文化看看这个古老的齐家文化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

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从奴隶制社会开会至今,我国已经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而在奴隶制社会之前我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新石器时代。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新石器时代的四大文化及其相关介绍吧。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关于仰韶文化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千年至三千年,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期时代文化。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仰韶文化是以什么为主的文化吧。

仰韶文化是以什么为主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和彩陶为主的文化。

仰韶文化的相关介绍

农业

仰韶文化各个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粟的遗存在各重要遗址中经常发现,如西安半坡一座房子内的罐、瓮中都盛放着粟,另一座房子的小窖穴中也发现了粟壳遗存,特别是有一个窖穴中粟壳堆积达数斗之多。在重要遗址北首岭、泉护村、下孟村、王湾,也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粟壳。临潼的姜寨遗址,还发现了另一种耐旱作物黍。靠近长江北岸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稻谷痕迹。

采集和渔猎

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当时的采集品中有榛子、栗子、松籽和朴树籽等,还有水中的螺蛳。其它如植物块根、鸟蛋、蜂蜜以及昆虫等,也是采集的对象,这些与过去没有多大区别。

手工业

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一样,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商品经济的萌芽还没有产生。在各个部落里,氏族成员从事的生产劳动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分工的。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专业性技术,开始由氏族内部长期从事、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成员掌握,这些专业分工尚不十分明确和规范。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

大家初中的时候都学过历史,相信都知道半坡文化,而与之相关的还有许多文化,仰韶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半坡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及相关介绍吧。

半坡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文化的相关介绍

半坡文化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文化,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趋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

半坡文化属于黄河中游的原始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历史5600-6700年。

半坡遗址的发掘,是我国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的揭露,并且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学术上称它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痕迹检验专家从半坡遗址陶片上找到了制陶人立体指纹堪称最早的人类指纹。

仰韶文化的相关介绍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