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陈俊

陕北道情,从产生到发展至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演,最为主要的还是它以道情教化为主。那么,在陕北地区,还有陕北民歌。这两种艺术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这样区别是由于产生和发展方式的不同吗?想了解的话,赶紧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形式:

陕北道情以舞台(主要农村庙会)演出为主,也有农村闹秧歌扎场子演出和道情自乐班的自娱自乐演出。

陕北民歌,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

很多戏剧在几百年前就开始形成,并且在戏剧种类繁多的情况下,那些戏剧还能保持住自己的艺术特色,它们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融入新的生命,让戏剧生命力更得更加顽强。那么,陕北道情在发展了几百多年之后,它有什么样的艺术现状呢?有什么传承意义?

陕北道情的艺术现状:

1、老艺人逐年谢世,能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原始剧本已绝迹。

2、如今道情演出活动百分之九十是农村庙会,只有普及,没有提高,且有下滑趋势。

3、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后继乏人,若再不抓

陕北道情是陕西道情四大流派之一。它作为一种戏曲,戏剧本身的精彩除了剧目好之外,表演者是最为重要的,剧目的传神都需要通过表演者来展现,倘若演员无法传达戏曲精髓,那么剧目也将黯淡无光。因此,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陕北道情的名家吧。

陕北道情名家之:乐师

田思、任拦挡、刘仲众、曹存书、白世亮、黄金鏊、刘永海、白凤海、李振有、张玉合、郭占山、张成祥等;

陕北道情名家之:演员

强联社、强三、强德奎、张海生、张国苍、张国万、刘汉珠、黄德铭、李向海、白树林、刘永义、李敬胜、惠克俭、李培成、郭吕才、惠万年、惠万国等。

陕北道情简介: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它是陕北的地方戏曲。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道情以舞台(主要农村庙会)演出为主。也有农村闹秧歌扎场子演出和道情自乐班的自娱自乐演出。

不过,陕北道情的老艺人逐年谢世,能留下的东西越来越少,有的原始剧本已绝迹。并且道情没有普及好,导致下滑;青年对道情知之甚少,专门的研究者也很少。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普及,很可能会灭绝。

在很多地区,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为地域、民俗等方面不相同而产生不同的流派。陕北道情就是其中之一,陕北道情是陕西道情的流派之一,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又是陕北道情流派。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陕北道情的艺术流派都是怎样的,它的曲调又是怎么发展的。

陕北道情的艺术流派: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

陕北道情,是我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当中,不断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那么,在陕北道情的表演文化中,道情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与道教相融合的特色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形式:

陕北道情是陕北的地方戏曲。以舞台(主要农村庙会)演出为主。也有农村闹秧歌扎场子演出和道情自乐班的自娱自乐演出。

2、特征:

(1)传统剧本内容特征:①探讨天地、男女等哲学类问题。②戏中人物多出于宗教典籍佛、道多于儒。③剧本框架是原来的,细节大多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经历修改的。

(2)以道情教化为主要内容。

(3)语言特征:文人雅调少、民间俗语多。

(4)表演风格:谐谑音闹成分多。

(5)音乐上苦腔多于欢音。

3、演变:

陕北道情源于道教,与道教有种相承关系,随道教的兴盛而兴起,随道教的延续而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局囿于道教的兴衰,而广收并蓄其它艺术养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同时,陕北道情与道教又是一种相辅的关系。

在统治者信赖神权的封建时代,由于道情所具有的形象与情感的特殊感染力,使得统治阶级殚尽全力利用道情以及其它艺术形式来渲染、美饰道教,强化人们的道教心理和道教情感。道教徒们将道情艺术作为宣扬道教的手段,使道情为传播道教服务,这就使道情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风格的,受道教影响至深、至久的,带有浓重道教色彩的戏曲艺术。用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所说的:“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这两句话来概括道情与道教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4、行当:

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脚)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

5、服装:

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