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丁夕

如今虽然许多的家长送着孩子去学习各种东西,只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孰不知有些人出生就已经在终点线上的。不过学习一门特长总是没有坏处的。本期哈尼族文化带你了解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乐器因其构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现力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和常用音调。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胡琴、口弦、竖笛、栽秧号、巴乌、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号等。

如果按乐器的性能、音调和构造特点分类,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为弦乐器;竖笛、栽秧号、巴乌为管乐类;口弦、小哩、大哩、稻管为簧乐类。其中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而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号等。

小三弦,用梨木作弦柄,是当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发展较为完善,曲调丰富,手法变化多样,乐曲结构严谨。其弦筒多采用笋叶蒙面,用牛角片作拨子来回拨动琴弦,因而音乐极为清脆、优雅而深沉。

小三弦虽属即兴弹奏的乐器,没有固定的乐曲曲谱,听似曲调纷繁,但乐曲结构和拨弦手法都有一定规律,并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较复杂,易于表达深沉难言的思想情绪。

小哩,哈尼族称作“哩乐”,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们最喜爱的竹管“簧”乐器之一。吹奏时,若用六个手指将下截六眼气孔有节奏的时蒙时开,随着吹气的轻重缓急,就可吹奏出无比清脆优美的曲调,传达难于言表的各种神秘感情。由于竹管小巧,出气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吹奏出来的曲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少女天真浪漫、活泼明快的音韵风味。

大哩,哈尼族称“达欧”,用空心芦苇花杆制成,长约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一种吹管乐器,吹奏出来的曲调音色极为宏浑、深沉而悠扬、缥缈,近似巴乌声,易于表达深沉的感情。

稻管,哈尼语谓之“窝夺”,取材于新鲜水稻杆第二节,保留上端节子,下端掐通,在上端节子捏出五六条裂缝,形成极宜颤动的组合簧片。嘴含稻管上端的组合簧片轻轻一吹,便发出优美的呜呜声。

吹奏时,若以两只手掌合捂在管子上端出气处,随着呼气的粗细和两手掌时捂时放的不同变化,可吹奏出多种优美的曲调。每当深秋时节,梯田里稻谷正在抽穗扬花,放牧鸭群的哈尼族少女们一边乘凉,一边吹奏自制的稻管,田野里处处荡漾着悠扬而婉转的旋律,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田园牧歌。

栽秧号,实为唢呐,哈尼语谓之“车减”,意即催发庄稼的声音,是哈尼族青年男子喜欢吹奏的一种季节性管乐器。按照哈尼族传统风俗,吹奏“车减”的时间为每年阳春三月“黄饭节”至五月“苦扎扎节”之间,其他时间一律禁止吹奏。

“车减”音色比较柔和,长音处多颤音和长时间的波动音,颇具哈尼族农耕生活情趣,成了哈尼族春耕活动的号角。吹奏“车减”最热闹的是欢度“黄饭节”、“仰阿纳”和“苦扎扎”等节日,哈尼山寨处处是欢乐的“车减”吹奏声,其音调高亢而悠扬,具有一种繁忙欢快、催人奋发的山野风味。

口弦,当地汉语称响篾,哈尼族谓之“巷托”,男女青年都十分喜爱,姑娘们甚至将它作为装饰品,装在一个刻有花纹的小巧精美的竹筒中,用银链系在左胸前。它的特点在于利用口腔的共鸣,呼、吸气的轻重和唇、舌、口腔的变动,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十分优美动听。据说,一对男女恋人表达生死恋情时,丰富甜美的口弦声可达到口唱难以表述的感情。

牛角号,哈尼族称作“牛奎”,吹奏牛角号谓之“牛奎博”。吹奏牛角号较费劲,音调单纯,以吹奏者呼气的轻重和唇形的不同变化而形成四种婉转的音调,使音色始终保持着古朴、雄浑的特点,有一种威严振奋而沉郁的意味。

据说,牛角号源于哈尼族先民首领招集族人奋起抗敌自卫。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牛角号逐渐演变为哈尼族农家驱赶禽兽侵害庄稼、狩猎的号角。

哈尼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哈尼族土地上的人民,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它充分体现了哈尼族文化的的内涵和哈尼族的民族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哈尼族悠扬的民族音乐吧。

民歌主要有“哈巴”(叙事歌)、“阿哧”(玩的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咪比”(婚礼歌)、“迷煞维”(丧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6类。哈巴亦称“拉巴”,是古老的叙事歌。

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接亲嫁女,丧葬祭祀或亲朋聚会时演唱。内容广泛,有12篇,包括人类的起源、哈尼族历史、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处世哲理、宗教信仰等。以叙事性的唱述和哲理性的短歌说明哈尼族所尊奉的规矩和道理。

演唱形式有1人主唱、听众帮腔和2人对唱、听众帮腔两种。基本的音乐结构由衬词的引句、一个或若干个变化重复的乐段、众人的帮腔组成。一曲多词,反复咏唱。曲调庄重、平稳,富有内在激情,与哈尼语言音调紧密结合,似说似唱,吟唱性强。

哈尼族姑娘在吹“哩噜”。“阿哧”亦称“阿茨”、“阿其”。有“玩的歌”之意。主要为爱情内容,有的涉及劳动等其他社会生活内容。传统的唱词极为丰富,亦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和独唱,亦有用民间乐队伴奏的男女领唱众人帮腔等形式。

后一种往往形成自由的多声部。在山上大声唱的叫“赤玛”、“阿其古”,中声唱的叫“白”、“阿其俏”,均类似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句尾常用拖腔,上下句一起一伏,形成对比。

迷煞维

迷煞维是丧葬习俗歌,为给父母和德高望重的长辈送葬时不可缺少的礼仪。哭一声唱一段,音调悲切。莫丕差即贝玛(巫师)调,属祭祀歌。因由莫丕(即贝玛)所唱而得名。各地曲调不同,有的莫丕差近似呼喊。

然咕差

然咕差意为娃娃唱,即儿童歌内容丰富。有《太阳歌》、《彩虹歌》、《放鸭歌》、《放牛歌》、《阿密册》、《搓泥团》等等。均为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数可边歌边舞。阿尼托意为领娃娃歌,即摇儿歌。多由妇女轻声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然咪比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有“出嫁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内容不同,曲调也各有差异。

器乐

哈尼族吹管乐器较多,有梅巴(巴乌)、哩噜(草杆)、扎比、俄比、册节(栽秧号)、乌翁、切波、期哩、亚加、确索、葫芦笙等。弹拨乐器有三弦、四弦、口簧等。拉弦乐器有小二胡和坎吉,坎吉构造和小三弦相同,置琴筒于两膝间,用马尾弓子演奏。打击乐器有鼓、象脚鼓、竹筒、锣、镲等。器乐曲多来自民歌和歌舞曲。分“阿赤”和“苏萨”两类。

猜你可能也喜欢:

云南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关系与区别

纳西族木姓来历与传说

纳西族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哈尼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在以前,哈尼族是没有自己的文字,随着其民族文化不断成熟,它的文字也跟着出现,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形,民族方言为基础,形成一套专属的民族特色文字。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自称或他称哈尼、糯美、糯比、艾罗、各活、各作、腊咪、期弟、奕车、哈欧、白那、卡别的哈尼人均操用哈雅方言中的哈尼次方言;自称阿卡或雅尼,他称爱尼的哈尼人操用哈雅方言中的雅尼次方言。

自称碧约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碧约次方言;自称卡多、西摩洛的哈尼人操用碧卡方言中的卡多次方言;自称豪尼,他称布都、阿梭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豪尼次方言;自称白宏的哈尼人操用豪白方言中的白宏次方言。

哈尼语元音分松紧,韵母以单元音为主,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韵尾和鼻化韵。哈尼次方言塞音,塞擦音分清浊。而碧约、卡多两种土语的塞音和塞擦音没有浊音。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有些音节只有韵母和声调。声调一般为三个。句子成分的基本顺序为:主语——宾语——谓语。

您可能还会喜欢:

满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朝鲜族人的葬礼礼仪与文化

一起来看看朝鲜族秋千的传承与发展史

布依族的礼仪文化你知多少?

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的民族。今天,要通过毛南族文化介绍的是关于毛南族的歌曲极其音乐特点。那么,你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做一个更加深入的相关了解吧。

毛南族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师公、道公音乐。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师公音乐也用于演唱民间故事。师公音乐主要来自民歌中的欢和比,旋律性较强。道公音乐大部分为念诵性的曲调。

师公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道公演唱时则只用打击乐器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师公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毛南戏,受到群众的喜爱。

按传统习惯毛南族音乐分为:“欢”“比”、“耍”、“排见”和“梭侬”5种。

1、欢:亦称“喂歌”,因有固定衬词“喂”而得名。一般在男婚女嫁、祝贺生日和新屋落成等喜庆节日里唱。分“欢条”和“欢草”两种,均为男声或女声二重唱。

欢条的歌词以5字8句为一首,采用勒脚歌形式(亦称三节歌,即每首歌词由8句组成,演唱时分成3节,要叠唱成12句,其顺序为1234,5612,7834),押腰脚韵。此外,凡偶句歌词皆叠唱。

其结构为两对相似的上下句组成的复乐段,第1段终止于羽音,第2段终止于宫音,从而形成同宫系统的羽、宫调式交替。低声部主唱,高声部自偶句的后半句中加入。欢草是喂歌的变化形式,5字4句为一首,每首歌开始必须以第4句作为歌引,并重复一次,然后按歌词从头至尾演唱直至结束。

2、比:亦称“嗨歌”,因有固定衬词“嗨”而得名,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唱的山歌,音乐较明朗欢快。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形式,单声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两种。

二声部的又分5字句的“比单”和7字句的“比条”,以及它们的变体“比草”等。歌词都是勒脚歌形式。音乐则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终止均落羽音。“比草”的歌词由8句组成,每句3、5、7字不等。曲调由8个乐句组成,字密腔少,速度较快。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数约为287万左右,分布地区比较广泛。名字也是由于居住的地方叫“洞”,所以便有了侗族的由来,侗族的乐器也是非常多的。本期民族乐器大全带你了解侗族乐器。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民间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侗笛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可表现婉转抒情的情调,又可奏出热烈欢腾的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以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以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最为盛行。

芦笙历史,渊源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斯。各给、给以均为两条空弦发音之谐音。又称牛巴腿。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

侗族琵琶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它除了独奏、合奏外,还可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极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乐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