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大家大概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除了山水还有让你惊叹的彩调你大概不知道吧?彩调又被广西人民戏称彩灯,形式通俗易懂,起源于平乐。那么,你想了解关于彩调的更多信息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广西文化吧!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简介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色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唱腔曲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
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按脚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道具
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矮桩应用最广。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技法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可能你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戏文化
湖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宜昌丝竹
湖南特色戏曲文化:辰河戏
鱼米之乡-湖南的由来
河曲二人台其实就是源自于河曲,流传于晋北等地,传统剧目大概是一百二十个左右,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两人。那么,大家对于这种山西的河区二人台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么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吧!
河曲二人台的特色
河曲二人台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河曲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发展到现代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河曲二人台的经典曲目——《走西口》
《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今,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河曲、保德已是旧貌换新颜,它以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晋、陕、蒙三省区的商业流通集市,昔日走西口的悲惨生活已成为过去,但是河曲二人台这朵民间小戏的奇葩,将永远开放在人民的心里。
河曲二人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鲜明的群众性,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为祖国文艺百花圆中一朵鲜艳的奇葩。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养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艺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河曲县多年来努力发展地域文化艺术的结果,标志着河曲民歌二人台这一艺术瑰宝将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您可能也喜欢:
河南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
河南的“天籁之音”-西坪民歌
富有民间地方戏曲特色的长沙花鼓戏
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曲艺--祁阳小调
现今社会好像没有什么年轻人喜欢看喜剧了,有看的都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还有喜欢看戏听戏的。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今天带你们看看被誉为“京剧之母”的汉剧文化,这是经过了四百多年的传承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文化记忆。一起走进武汉文化看看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的角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重大的贡献是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湖北汉调艺人亦随徽班“北上”,徽汉相互影响,同时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皮黄”班,“二黄戏”。从声腔、板式、乐器、语音、剧目、演员、服饰、砌末等形成了一个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独喜”,黎民百姓所“同赏”的新型剧种——京剧。(京剧之称,乃京城二黄班赴沪演出,由京班演变而来)。
汉剧在历史上不仅湖北一地,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套曲声腔,汉剧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也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仅高腔未被湖北汉剧所吸取,由常德汉剧所接纳传唱。
昔日的楚调,在荆楚大地有着“一统天下”的兴旺局面。这是由于汉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势交通之利,因居于华中而四通八达;又因经济商贸物质,经与荆、襄、府、汉四大支流涌入汉水与长江交汇之汉口,商贸经济带来了地方戏曲的兴盛。地方戏曲的兴盛也推动经济的不断繁荣,“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成为经济与戏曲共同繁荣的形象写照。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汉剧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是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文化。随着汉剧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种较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汉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去认识汉剧事物,了解古典戏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同时,汉剧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作用。
猜你可能也喜欢:
潮州清明习俗知多少
具有原始景观的成都西岭雪山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沈阳故宫
具有当地特色的武汉饮食习惯
大弦戏是河南濮阳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大弦戏只演奏大曲。而大弦戏在唐朝也被誉为皇家血统,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大弦戏也被遗留了下来。下面的河南文化为你带来,被誉为皇家血统的大弦戏的表演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和大弦戏曲牌一样,大弦戏乐器也在不断沿革中,据大弦戏古曲牌传承人戴建平介绍,大弦戏在唐代时只演奏大曲,主奏乐器为竹笛、笙和三弦,到了金元时期,唢呐传入中原,受其启发,改竹笛为锡笛,大大增强了戏曲表现力。
锡笛,为大弦戏第一主奏乐器,纯锡所制,长七寸,发音清脆嘹亮,八孔,可奏五种调式。笙为大弦戏配奏乐器,有方圆两种,比其他剧种的笙多两个半音,能吹奏五个调。三弦,为演奏曲子的起板领奏乐器,材质木板、皮面皆有。
除了以上“三大件”外,还有竹笛、大笛。武场乐器常用边鼓、手板、战鼓、锣、手镲、二锣等,这些与其他剧种相同。大弦戏还有一种乐器名叫大号,俗称尖子号,下部如喇叭颈长而细,顶部有一小圆碗中开细孔,有直接对着小圆碗吹奏的,称硬号。也有用薄皮子蒙在号嘴上吹奏的,称软号。大号发音尖锐嘹亮,音高可上下滑动,配合文武乐器节拍吹奏,制造战斗气氛。
薪尽火传传承艰难
有“皇家血统”的大弦戏,奇迹般保留了几十个唐宋大曲。唐宋大曲每曲之词单独吟诵,都是极佳词作,比如《海里花》:“水秀山清,春色多光融,又只见黄莺穿枝,黄莺穿枝它就在顶上行。又听得林中鸟叫林中鸟叫不绝声。它叫得百样声,宿鸟儿有事情,霎时间风吹云散,作神思好一似蓬莱仙境,作神思好一似蓬莱仙境。”
再比如《喜归朝》:“喜归朝,万里青云渺,检点进都师,我才知天地无私日月春光照。黄金甲绛红袍,黄金甲绛红袍,玉带紧上腰,士卿揣带一个一个多荣耀。”
唐宋大曲中还有一种专用曲牌,它词曲固定,不和戏剧剧情、人物挂钩。比如《一封书》:“将笔写,写封书,晓谕皇儿你得知,朕今游玩幽州地,韩昌困朕要社稷,咱朝若有人和马,速速救朕莫迟疑。将笔写,写封书,晓谕皇儿你得知。”“专用曲牌在不同的戏中,会将人物地点换换词儿,别的不动。”戴建平道。
大弦戏中,除了唐宋大曲外,另有许多支古曲牌,形成了七大声腔190余支古曲牌。“剧团最多时曾有唱腔曲牌380余支,许多现在已经失传。”戴建平道。“唐宋大曲古曲牌,自唐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但可知姓名的传承人,从杨志岭始,至今不过三百余年的历史。”戴建平说。
第一代杨志岭,第二代郑永福,第三代郑天祥,出生和习艺时间均不详。第四代常玉亭,出生于1847年,学艺于1858年,至此开始有比较清晰的记录。第七代戴建平出生于1948年,父亲是民间艺人,1964年,他进入濮阳市大弦戏剧团,师从第六代传承人常增善,曾向第五代高连元学习。
“在我之前,前六代都是文盲,一个字不识,但几百个曲谱都在肚子里装着,一个音符都不会错。”戴建平道。
戴建平痴迷于古曲,1973年,他曾被开封师范学院录取,因迷恋大弦戏,放弃求学机会。经过十几年刻苦学习,他系统掌握了大弦戏七大声腔190余支古曲牌,成为目前唯一掌握唐宋大曲的人。他还是大弦戏普及简谱、使用简谱的第一人,他用简谱记谱法整理出了《大弦戏音乐集成》,为抢救和保护大弦戏作出了贡献。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一个地方。因此,民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都是丰富多彩的,彩调就是最早从民间歌舞和说唱的形式演变形成的“对子调”。它由一男一女对舞欢歌的表演形式形成的。那么,大家对于广西彩调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彩调是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