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说到“元夕”这个词大概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元夕是什么吧!其实,在很多的古诗词中,都有“元夕”的身影,辛弃疾就有一首词就是《元夕》……元夕的真面目其实就是元宵,元夕节又是元宵节。接下来的传统节日就带你去普及一下元夕节知识,可以来看看!
上元,元夕指的都是元宵节。其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然而古人称夜晚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汉族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夕——由来
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元宵节是多种文化汇聚而形成的汉族节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故亦称小过年。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岁时杂记》说,这是沿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本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
元夕——起源
古时候,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等等。秦始皇嬴政,因避讳“正”字,故此又称“端月十五”。日为满日,即望日,象征团圆与美满。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汉族民间的重大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夕——习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每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每一个公司都会有尾牙的活动,而且在一些闽南地方尾牙也是一种传统节日,那么尾牙为什么会叫做尾牙,尾牙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往下了解看看吧。看看以后你参加的尾牙,是不是这个意思的。
1、福建地区把做“尾牙”之后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后则就要等到新年以后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后,就有几天好忙。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
收获节,是一个洋溢着喜悦的词,人类漫长的生存史上,收获的季节总是最美好而欢乐的,这代表着人们能够温饱无虞地继续繁衍下去。世界各地许多地区的人们在迎来丰收时,都会举办热烈的庆祝活动,名唤收获节。那么就让传统节日为你介绍,收获节是什么意思。
所谓收获节,顾名思义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世界上许多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收获节,虽然时间不一,内容不同,风俗习惯亦不一样,不过表达的是人们迎来丰收相同的喜悦。下面小编为你列出了几个知名的收获节,如果你有机会也可以参与,和当地人共襄盛举。
高山族收获节
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的“收获节”,又称“丰收节”,在每年小米成熟时的农历十月举行,具体时间由构社或族老商定。布农人的主食为小米,布农人的传统习俗规定,在小米成熟收割前的十五日内,家庭成员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非外出不可,外出前不得吃青菜、香蕉、甘薯、玉米、盐、糖之类食物,只能用红、绿、树豆及无盐肉食充饥。
节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去自种的小米地司下两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存放在其公共的粮仓中,待第二年播种时领回。播种的节日当天,司祭家杀猪并煮新米饭招待各家家长。当天晚上,各户杀猪煮新米饭吃。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一般也应回娘家过节,她们也可以分一份肉带回。吃了新米饭,即可全面开镰收割。
马来西亚沙巴收获节
每年五月,就到了马来西亚沙巴州水稻收割的时候,不论生活在农村或是城市,沙巴各族人民在这时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仪式,以庆祝收获节的到来,州政府每年会选择一个城市,轮流作为全州庆祝收获节活动的中心。
沙巴族人民庆祝收获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造物主基诺英安的独生女儿胡米娜敦为了解除人类饥馑来到人间,她的两肢一落到土地上,土地就长出了水稻,胡米娜敦也就变成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每年都要举办收获节。
收获节的庆祝活动,充满着宗教色彩。节日那天,沙巴族人穿上传统的黑色民族服装,无论男女都扎着一条漂亮的腰带,上面嵌着许多熠熠生辉的银币。妇女还要用金线银线绣的衣服上缀以五光十色的珠子。人们扶老携幼,赶来参加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开始时,女教士们陪着由年轻姑娘扮饰的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从水田来到庆祝场地,村子里的女教士们唱着对造物主的赞歌,随着锣声鼓点,她们向屋子四周缓缓步行,男子们加入女教士的行列,他们一边唱,一边随着节拍跺脚,高声欢呼丰收。
在向合木巴阿宗教献糯米或米酒后,全体村民跳起“苏马造”舞蹈,同时喊着充满丰收喜悦的词语,妇女们挥动双臂,宛如鸟儿展翅飞翔。男女同舞,描绘出一幅农民们在稻田里驱赶雀鸟的图景,非常引人入胜。
愚人节是由西方国家传到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相互捉弄还要防止被他人捉弄到,并且把那些被捉弄到的人称为“四月傻瓜”。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愚人节是什么意思吧!
每年的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通用的阳历),以一月一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四月一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新历法推行过程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仍沿袭旧历,拒绝更新。
他们依旧在四月一日这天互赠礼物,组织庆祝新年的活动。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这天给顽固派赠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庆祝会,并把这些受愚弄的人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之鱼”。以后,他们在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长便成为法国流行的一种风俗。该节在十八世纪流传到英国,后来又被英国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人们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愚人节这天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过了中午还找乐子的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大的傻瓜。过了钟点还开玩笑的人会立刻碰钉子,自找没趣儿。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述的:愚人节已过十二点,你这个大傻瓜来得晚。待到来年愚人节,你将是最大个的大笨蛋。
您可能还喜欢:
解惑:中元节是法定假日吗?
中元节晚上不出门,这是为什么呢?
节日习俗:中元节可以上香吗?
解惑:中元节什么可以辟邪
福建莆田是我国沿海著名的侨乡,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意指当地历来重视教育,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文化氛围浓厚,涌现出不少重要文献和文学人才。但在这样一个以文出名的地方,也曾有过坚贞不屈,英勇抗倭的血泪历史,更由此形成了一个全国独有的节日习俗——“做大岁”,今天的传统节日就为你介绍。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当地民间节日风俗之一,即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内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样重新围炉过年,并且往往比除夕时还要隆重。这个看似喜而复喜的节日,实际上却铭刻着一段当地人心中最痛的历史。
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期间城内几乎焚毁殆尽,死亡人数约3万余人。
面对凶残的侵略者,莆田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尽皆奋起反抗,但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却多遭蹂躏,割舌断胫、火焚、钉死……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惨不忍睹,震惊海内外,直至次年正月廿五,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才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在戚继光的领导下,福建军队多次抗击倭寇,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更是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人,铲除了倭寇的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
兴化城光复后,四散逃亡的老百姓才最终得以重返家园,人们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的家园,这时是农历二月初二,新一年的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后来为了不耽误农时,遂把此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实行,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农历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也即是补过一次年,以纪念这段惨痛历史,也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
莆仙地区“做大岁”时,往往由村里具有威望的长者组织莆仙戏演出、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如以前在仙游县度尾峰,就流行模仿当年抗倭时的藤牌舞,同时许多地方在“做大岁”时,都要组织村民到戚公祠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缅怀戚继光大军收复失地的功绩。
“做大岁”是莆仙地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在外地学习工作的莆仙人,都会在节前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尤其近年来交通便捷,令不少港台地区同胞和莆仙籍海外华侨也纷纷回乡,一起与家族团圆。不过仙游县游洋镇吴宅村是个特例,当地人在正月不做“大岁”,这是因为嘉靖42年正月初五是吴宅人吴廷珠(当时任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壮烈牺牲,乡里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初五定为悼亡日,年年举行祭奠英灵的仪式。